close

各位學員好

有一位同學來信問我,該怎麼找指導教授?找哪一種指導教授比較好?我覺得這是一個大家做專題時都會面臨到的共同問題,所以我徵求這位同學的同意,用匿名的方式來分享我對這個2個問題的看法。當然這僅是我的個人經驗,你還是得回到你所在的脈絡來思考這些問題

1. 找誰
生手研究者在找指導教授時,常常會面臨一些「兩難抉擇」,像是資歷豐富的vs.年輕資淺的;治學嚴謹的vs. 和藹可親的;生產線式的vs. 手工雕琢的;。找誰來當你的指導教授可以有很多種選擇的指標,也很難用單一指標就做出決定;我的想法是,如果你要找的老師是從來沒有接觸過或是較為陌生的,你可以:

(1)  先聽聽別人的口碑:從你屬意的老師中先去看看這位老師過去指導過的博碩士生(你未來的同門師兄姐弟妹),他們在畢業論文的謝詞中如何表達他們對這位老師的看法。姑且不論謝詞裡所寫是不是情溢乎詞,也不管內容是不是出自於自願,但我相信你看完之後,在你心理應該會勾勒出這位老師的圖像,也會開始想像將來如果你進了這個師門,你跟這位老師的關係會是什麼?

(2)   再自己去體驗看看:你得練習勇敢地去接近可以提供你實質協助的老師(無論是不是本系),接近的方式有很多種,你可以在office hours時去敲他/她們的門,拿一些你在撰寫研究計畫過程中的問題去詢問這位老師,或是去修(旁聽)他/她們的課,當然這個課程最好是跟你論文有高度連結的。你可以在過程中,瞭解這位老師是不是你的菜,反之亦然。

(3)  給生手研究者的提醒1:我相信你一定知道,但請允許我再囉唆一下,你在思考人選時要記得,不要寄望因為你的指導教授是某某老師,就能讓你的推甄之路,或其他生涯規劃走得順遂一些;因為那些都只是你在過程中所產生的附加價值,重點是你在過程中的投入,以及你是不是能找到一位值得你學習,也肯花時間在你身上的老師,和你一起走一段人生與智識的「上坡路」。

(4)  給生手研究者的提醒2:第二個要提醒的是,當你在打聽某個老師如何、如何的同時,你一定會反問自己:「我要的是什麼?」我希望我和我的論文長成怎樣?我的學習風格、學習習慣,適合跟哪一種老師?哪一種老師能給我最需要的幫助?這些問題會一直出現在你心理,請你傾聽你心理的這些小聲音,這些小聲音是能幫你長出自己獨特風格與樣貌的線索。請你用這些線索來找老師,也用這些線索來「找自己」。

 2.怎麼找?
 
比起怎麼「找到」適合自己的指導教授,我想建議你把這個問題稍微調整一下,改成怎麼「遇到」適合自己的老師。為什麼是遇到而不是找到?因為有很多學生會一時興起(跟老師們)說他想要作專題,但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投入不足,最後只能半途而廢。

所以我會建議你,關於找老師這件事,你最好得練習自己來(向長輩開口尋求協助是一件很重要的人生功課),不要經過他人的中介,而且在去找老師之前,你最好得先準備好你的研究計畫粗胚(至少有一個大致的研究方向,三個研究問題,還有三個你目前遇到的困難),畢竟老師們在不認識(瞭解)你之前,他們只能透過你的作品以及作品中所透露出的「誠意」,來認識你,並決定要不要收你這個學生以及要跟你有多深入的交往。

我所謂的「誠意」不是你很有禮貌,懂得應對進退(這只是基本條件),而是你的粗胚能不能讓人感到你是有流汗(例如:對所要探討的主題能有初步的文獻整理,並勤快、主動的問老師問題)、流淚(你關心(要問)的問題,有沒有你對這個社會的真實觀察,還是只是拾人牙慧)、流血(你有沒有在粗胚中呈現你苦思而不得其解的困難,而這個困難正是需要這位老師指導的地方)。

只有當你把你的「學習態度」準備到一個程度,你才有可能寫出一個好的研究計畫(粗胚),只有到了這個時候,你才會給你自己很多問題來思考與追尋(re-search),而老師們對你的指導在這個時候才會開始產生作用(你總不希望你的指導教授只是一個護身符吧)。換句話說,如果你沒有適當的準備,你跟你屬意的老師是沒有辦法真正交會、相遇的!(你可能會收到老師給你的好人卡:你是一個很好的學生,但是因為@#$%,所以我沒有辦法指導你的專題)(記得:你在選老師的同時,老師也在挑學生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國際發展書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